第一次去美国,不是去纽约。为什么先要写写纽约呢?美国去过三次,分别是2006、2013、2018,都是因为工作需要,纽约则是我唯一去过两次的美国城市,有那么一点特殊。
当然,如今,如果没有新冠疫情,来往中美的人士多的是,纽约这种大城市,说不准很多人已经去过无数次了,不值一提。然而对于我,并非频繁往返中美的商务人士,不多的次数,纽约是值得记忆和描述一番的。
纽约,New York,发音直译过来,可能叫“扭腰”更好。所以,跟朋友、熟人之间、私下里,开玩笑的时候,我都称其“扭腰”。
第一次去纽约,应该是在2013年,三月份,冬春交际的时候。纽约跟北京的纬度差不多,但感觉冬天温度要更高些,只不过,受海洋气流的影响,纽约冬天时有极端气候,冬天的雪下的更大、更多。
那次去美国,照例是工作出差。刚换回到一家美国公司,是老东家,之前曾经工作三年多,二次入坑。二月份正式上班,三月份就安排了美国培训。
一起去美国培训的,有三个人,另外两个,一个是新加坡华人,Caine,负责亚太区的市场,光头,说流利的中文和英文,极富活力和热情,令人一见面就印象深刻;另外一个是印度人,职位跟我一样,负责印度的生物制药业务,英文名字挺有意思,一时却是想不起来了,典型的印度人,说话摇头晃脑,传统的印度男人面孔,看似敦厚,但极聪明、且善于公司政治,一副老谋深算的样子。
要去的美国总部,在纽约的郊区,一个类似中国工业园的区域,记得好像坐地铁的话,要大概40分钟左右才到市中心。周边没有酒店,公司帮定了万豪,开车到公司大概也要20分钟的样子,工作时间,基本都是公司安排车来接送我们三个,或者有同事方便顺便把我们带过公司或者酒店。
万豪酒店周边一片空旷,什么都没有,要出去吃个饭,还要开车十分钟左右。而且,那个万豪,虽说也是五星级,但跟国内的万豪没法比,不大、跟国内大城市里的三星、四星酒店差不多,朴素的不得了。整栋酒店建筑应该有些年头了,中规中矩,不显眼、不气派,房间不大,里面的设施也已老旧,只是维护打扫的还比较规整、干净。可是,价格相对于国内,可一点都不朴素,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大概500美金一晚上。当然,比起纽约市中心,动辄上千、几千美元的酒店来讲,这算是很便宜了。
2013年是第二次去美国,相距第一次的2006年,已过去七年。总共在美国待了大约三周,两周在纽约,一周在旧金山。
两周的时间里,平时都是在公司培训,期间还赶上了“Storm”的天气预警,结果那一天所有员工自动放假了,只有少数住的较近、必须去公司和我们几个参加培训的员工坚持到了公司。三月份的纽约,气温正常还不是很高,1-9度之间,如果没有极端天气,大概就是风和日丽,波澜不惊。赶上“Storm”,果真就是暴风雪,一夜的光景,纽约铺满了厚厚的白雪,直到早上上班时间,还下的纷纷扬扬。纽约没有人撒盐化雪,铲雪车沿着公路一直忙碌,效率不是很高,铲雪车过后,飘落的雪就又把道路覆盖起来。雪后的早晨,所有出行的车辆都在雪地里艰难跋涉,纽约人似乎也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天气,汽车一辆接一辆,平静而有序。
休息的时候,去了两次纽约市中心,一次跟培训的同事、一次跟住在纽约的一个朋友。
忘了是先跟同事、还是先跟朋友去的市中心,一次是坐同事的车(还是打的车?还是去时地铁、回时打车?已经记不清楚了)、一次是坐地铁。
也忘了是哪个车站乘的地铁,郊区的地铁都是在地面上,地铁站也不像国内的,没有护栏、没有检票口,只有卖票处和站台,买完票,去站台候车,上车之后,才有列车员走来检票,或许也没有人来检票,感觉懒散懈怠的很,大概是美国人都自觉自律,没有人会逃票吧。第一次跟朋友坐纽约的地铁,真的跟乡下人进城似的。
朋友已认识很多年,来美国也很多年,先在波士顿读书,毕业后来纽约工作,家也安在了纽约郊区华人聚居地-法拉盛。这次来纽约,正好有时间聚一聚。法拉盛离我公司和住的酒店不远,跟朋友在法拉盛一家中餐馆吃了一次饭,记得是上海小笼包,跟国内街头小饭馆很像,很有华人的传统,门帘不大、人很多、招牌菜单中英文俱全,味道跟国内正宗上海小笼没法比,不过,吃多了美餐,还是很可以满足一下中国胃的饥馋感。法拉盛虽有很多华人,但韩国人更多,很多饭店、商店都是韩国人经营,一看韩文标识就一目了然。
因为是第一次来纽约,朋友当然要带我去看看标志性的地点。周末大半天的时间,大概去了时报广场(我原来一直记着叫:时代广场,Times Square,而且时报好像也没有时代大气fashion哦)、百老汇、中央公园、自由女神像、世贸大楼废墟、帝国大厦、洛克菲勒大厦等等。不记得当时的游览顺序,很多景点相隔不远,大概都在时代广场周边,所以走路的时候比较多,也体验了纽约的公交车,顺便逛了时代广场周边比较繁华的街道,比如:第五大道,遍布商店和餐馆,周末人尤其多,可以用摩肩擦踵来形容。
细节就不赘述了,只想回忆几个记忆犹新的瞬间。
初到时报广场,很有一股好奇、兴奋和渴望的劲头。其实所谓广场,可没法跟天安门广场比,天安门广场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时报广场,其实是一座摩天大楼,是纽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最有特色的当是一年一度的跨年迎新的金苹果落下仪式,千万人聚集“疯狂三角地”,狂欢庆祝、一夜无眠。我们去的时候,新年才过,虽无狂欢,可游人也是人山人海,在三角地,总有一群装扮成各色影视“名角”的街头艺人,蜘蛛侠、绿巨人、超人等等,表演摆拍、供游客合影,以赚取小费。再有印象深刻的,就是那几块巨大屏幕,据说是世界上最贵的广告屏幕,每天不停播放来自世界各地知名企业,亦或是政府、不同国家发布的广告宣传,可口可乐、通用汽车等等。而巧的是,在这些最贵的屏幕上,那天看到了很多来自中国的广告,如果没记错的话,大概有中国银行、国家旅游局、茅台酒等等,在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第一眼,很是意外,随后多少有点自豪感、神圣感油然而生,毕竟,这里可不是随便就能做广告的地方。
第二个就是自由女神像,跟朋友坐车到了岸边码头,隔着一片海水,远远观望了女神像。因为远,看起来不是很真切,其实可以坐船到雕像附近去,好像也可以登上雕塑所在的小岛,但是忘了什么原因,或许是911以后不让坐船靠近和登陆了?反正是没有走近她。岸边好像也有出租望远镜的,从镜头里拉近距离欣赏下,但也并没有这样做。不管如何,当时就是擦身而过的印象:那支高高举起的火炬,指向深邃的天空。西方的女神,毕竟跟东方不一样。
再有就是世贸大楼的废墟。2013年已是2001年911事件过去十几年了,但世贸大楼旧址还在重建。从附近的街道走过,默默注视曾经高耸入云、繁忙繁华,现在布满脚手架、还在缓慢建设的一片废墟,内心仍旧充斥深深的震撼。2001年的一幕幕,从眼前飞速闪过。2001年9月11日,全世界的目光无数次从屏幕中聚焦纽约,聚焦世贸大厦,心怀各种各样复杂的心情,震惊、恐惧、兴奋,或者庆幸、甚至伴随些许幸灾乐祸?两架客机先后撞击世贸大厦双子塔,巨大的摩天大楼瞬间燃起熊熊大火,并在不断坠落的遇难者中,轰然塌落。一个时代,美国的时代,结束了?这个念头,从头脑中飞出,飘过片片废墟,消逝在遥邈的天际。
其他如帝国大厦、洛克菲勒大厦、第五大道,走过、看过,走马观花,已经没有太大印象了。吃过简单的晚饭,比较早就回酒店了。
跟同事去纽约城的一次,似乎也去了差不多地方,不大相同的是,晚上一起吃饭、去酒吧,还去做了一个韩式按摩,晚上比较晚了,才回到酒店。
吃饭的地方,记得是在第五大道附近,是一个比较大的餐馆,应该是同时作为酒吧的,反正吃喝都有,晚上还有乐队表演。作为地道的山东人,不善饮酒,很是惭愧,只喝了几杯啤酒,Tiger、百威或者喜力之类的,何况平时也不大喜欢喝酒、泡吧,跟一个新加坡人、一个印度人在一起,也颇觉陌生和不习惯。Caine还好,都是华人,习惯、喜好还相似,印度人典型的喜酒而又好色,特别是酒后,更好色。喝酒的时候,不知怎么就叫来一个印度女孩,一聊才知道,也是公司同事,就在纽约总部工作,跟印度同事早就认识的。酒喝完还不过瘾,磨磨唧唧不回酒店,非要在附近再走走,两个印度人已经开始搂搂抱抱,终于在一个黑暗的二楼看到一家按摩店,写着中文,本来以为是华人开的,一问才知道,老板和店员都是韩国人,有点意思。印度同事立马挪不动脚了,一定要一探究竟,我和Caine无奈相视一笑,只好强睁睡眼朦胧的眼睛,一起走进了按摩店。
按摩店的服务不错,又地处黄金地段,当然价格也不便宜。完事的时候,已过午夜,我是有点困得睁不开眼了。大家都喝酒,不能开车,印度女同事叫了一辆很大的SUV、还是一辆商务车,有点记不清了,只记得车很大,两个印度人在前面,我跟Caine坐后排。
我大概一上车,就迷迷糊糊睡着了,到酒店的时候才醒过来,仍然睡得头晕脑胀的。印度的女同事已不在,应该是先把她送回家了。一到房间,倒头秒睡,醒来时,天已大亮。我大概是在车上的睡梦中错过了一些精彩的桥段,后来Caine告诉我,如果我们俩那晚不在的话,估计是会发生一些更浪漫的故事的,那种状态下,据说在美国也是常有的事。感慨,在那个年代,我的思想还没有开放到如此程度。
离开纽约那天,小雨纷纷。有意思,第一次短短在纽约两周,经历了风和日丽、暴雪纷飞和春雨蒙蒙三种在一个季节里很难同时碰到的天气,真是难忘。
第二次再去纽约,已经是五年之后,2018年,时间差不太多,4月中旬,比第一次晚了一个月左右。四月份的时候,天气要比三月份好的多了,气温虽然不高,已经有点春暖花开的感觉,纽约街边、街角,已经有很多鲜花绽放,时髦爱美的年轻姑娘们,早就穿上了各色短裙,走在大街上,也是一道自然、靓丽的风景。
2018去美国这次,要去很多地方,纽约是其中一站,也是第一站,要在纽约参观为期三天的一个展会,英文叫INTERPHEX 2018,国际制药和生物技术展览会,是北美一年一度最大的此类会议,在全球也有广泛的影响,知名的制药公司和生命科学企业一家不落。
因为展会在Jacob K. Javits 纽约会议中心,基本算是市中心区域,为方便起见,酒店也就订在附近,纽约黄金地段、又赶上展览盛会,酒店价格理所当然的贵。我预定的酒店,忘了叫什么名字,也就类似于国内全季酒店这种级别,展会期间,每晚的价格也在两千美金左右了,房间出奇的小,打开行李箱,转个身都困难,为了节省空间,电视机是吊在床对面的墙上的。
这次是跟公司的两个女同事一起去的,她们酒店订的早,住在另外一家还不错的星级酒店,价格比我的也贵不了多少,但房间、环境、服务要好得多。
写到这里,还不得不提下美国签证的申请,很有意思。其实确定到美国出差,就已经离要出发的日子不远了,也就是大概提前了一个多月申请美国签证。彼时美国签证政策刚有大的更新,中国人第一次可以申请最长10年的签证。本来以为,自己去过两次美国了,在美国公司有很久的工作经历,应该可以轻松快速的申请到10年的签证。没曾想,面试当天,没有被批准、也没有被拒签,让回去后补了一份工作公司背景的证明,然后就没有消息了。随着出发的日子临近,有些焦急,没有签证,飞机票、酒店都不敢订。大概只有一个多星期的时候,无奈之下,给美国大使馆发了一封追询的电子邮件,也没有报的多大希望,有点死马当活马医的感觉。又一次没想到,距离出发仅有一周的时候,中信银行通知去取护照,当时还以为这是被拒了,结果拿到护照一看:签了!只不过还是之前那种有效期一年的。赶紧网上订机票、酒店,已经比一个月贵了好多了,而且两位同事之前订的酒店已经没房了。
我始终没有搞清楚美国人签证的逻辑是什么?其中的一位女同事,一次美国没去过,美国使馆直接就给了10年的签证,顺利的不得了。无论如何,这次的美国之行,总算成行了,尽管有些曲折和戏剧性。
后来,跟一些来往中美的老鸟聊天,也了解到一些可能的原因,我大学的专业是:生物化工,有些敏感,美国政府觉得你可以造生化武器,需要多做些背景调查,并要进行签证管控。服气,美国太把中国的教育当回事了!
总之,第二次纽约之行不容易,待的时间也不是很长,大概三四天的样子,除了参观展览,闲暇之余,仍然是在纽约市中心转转,倒是方便,酒店位置也很中心,不用租车、打车或者坐公交,基本步行就可以去到几个很标志性的地点,还抽时间跟之前在纽约的那个朋友一起吃了个晚饭。
第二次的纽约之旅没有什么亮点和新奇之处。最大的感觉就是,虽然五年没来了,纽约跟五年前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变化,时报广场的广告屏依然在闪烁,三角地的街头艺术家仍然在表演,某些施工的街道仍然在施工,污水横流的街角还是照旧,连无家可归者好像都还是五年前的模样。特别是,在国内4G普及、移动支付如火如荼的时候,美国纽约这样的大都市还在用3G/2G,4G信号时有时无,在街头手机经常发不出大尺寸的图片,看着信号转圈的手机,着急的不行。饭馆里、商店里,一切用钱的地方,要不信用卡、要不现金,相比国内,已经很不方便了。而且很多小店或者偏僻的乡村,只能用现金。因为国内移动支付很方便,这次来美国就没带多少美金,提前也就换了1000美金,结果,没几天,就用光了,不得不用国内的储蓄卡在美国的取款机去了部分美金。
离开纽约的前一天,去租了辆车,这还是我第一次在美国租车,的确很方便,出示信用卡登记个人信息就行了,而且国内驾照也已经被美国认可,不认可的地方,也可以把翻译的复印件出示就可以,整个过程也就几分钟。还车更简单,找到任何地方同一租车行的分店,钥匙一丢就走了。
我们要去的第二站是纽约附近的宾夕法尼亚,离纽约大概200多公里,开车去最方便,而且完事后之后还要回纽约乘飞机。我们觉得要租一辆大一点的SUV,三个人的大行李箱占地,一般轿车不好放,何况开长途,SUV要舒适安全点,所以这次去美国,不管在哪里,全程都是租的各色SUV。本来想在纽约租一辆大吉普,新款在美国刚上市,那段时间也是特别喜欢这款车,本来也在网上订好了,结果去车店取车时候,被告知没有了,只能换辆别的车,无奈,换了辆日产英菲尼迪QX60,很惊喜,大且舒服,外观颜值很吸引人。后面在美国其他地区,都租了不同品牌的SUV,林肯、雪佛兰等等,但我觉得还是这辆英菲尼迪开着最好。
两天之后回到纽约,直接去了机场,住在了纽瓦克机场边上假日饭店,车也就还到机场边上的租车店,第二天一早,飞往丹佛。
不过第二次的纽约之行,还没有结束,两周之后,我从明尼阿波利斯飞回纽约,同样的,在机场附近的酒店再住一晚,第二天再乘机飞回北京,结束本次的美国之旅。
第二天一早,机场酒店醒来,外面已是阳光灿烂,拉开窗帘,一辆机场地铁正从窗下的轨道上徐徐通过,在那么一刻,脑子里一片空白,一时,我忘记了身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