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向左,La La Land向右

作者:我不是一元
阅读数:3893
发布:2018-11-27 02:28:38
  • 字号
  • 100%

天堂向左,La La Land向右

2018-11-25 16:00 我不是一元 阅读 0

『爱乐之城』

“La-la land” 在我的韦氏词典里的解释是“a enphoric dreamlike mental state detached from the harsher realities of life” ——脱离现实,不切实际地追逐梦想的愉悦氛围。

电影“La La Land” 里的男女主角抛弃过去的生活,前往好莱坞追梦。“高司令” 是痴迷爵士乐的钢琴家,却连在饭店演奏助兴曲都要被扫地出门;“石头姐”想成为演员,试镜却屡战屡败,只好屈身在咖啡店打临时工。这二位在人生的低谷相遇,有着共同的艺术梦,一拍即合心心相印,真算的上是活在了自己的“La La Land”。

在我看来,片名“La La Land” 不仅生动的彰显了故事的主旨,更是恰到好处的点出了故事发生的所在地——L.A 洛杉矶。它拥有着各种各样的称呼,诸如“天使之城”, “世界娱乐之都”......都无一不体现出那星光熠熠的特点。

某种意义上,洛杉矶这座城市在电影“La La Land” 里比男女主角更富具魅力,毕竟“高司令”和“石头姐”只是那千万个穿梭在洛杉矶城市中央追梦的年轻人里的一份子罢了。

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追梦的人,也不缺有才华的人,无论他们得意也好,失意也罢。

La La Land,却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初见』

五年前,洛杉矶是十六岁的我初次踏入美国的第一站。

虽说没有啥热情的欢迎仪式,毕竟只是转个机去后来让我羽翼逐渐丰满起来的湾区......

洛杉矶终究标志着这段成长旅程的起点,它拉开了一个少年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国土挑战未知的序幕。

忽然想起狄斯说过,“我是环绕着一个圆圈而行的。越接近终点也就越接近起点。”


『重逢』

再后来,我回到洛杉矶看了看。

​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在华纳影城里的所见所闻,即便坐着游览车望向那些曾在家喻户晓的美剧里出现过的街景,心里仍然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直到我坐在Central Park咖啡馆那张已经被无数个剧迷坐过的沙发上的时候,我才真实的意识到最爱的美剧《老友记》从来没有去过纽约。是啊,洛杉矶这么个一年三季都阳光充足的地方,似乎永远都不会下剧里出现过的鹅毛大雪。人造的场景,人造的雪,却是感情最真的老友记。

当然少不了去看另外两部很喜欢的美剧《生活大爆炸》和《破产姐妹》的拍摄场地,一边参观一边情不自禁的脑补剧情,如果我站在“谢耳朵”这么个人的面前,他大概会因为我说他在剧里最热爱的美式中餐其实很难吃而把我怼得死去活来吧......

还有,哈利波特的扫把,蝙蝠侠的战车,不动声色的唤醒了我的童年。


『觅星』

有一件事在洛杉矶是“不能免俗”都要做的,就是去好莱坞的星光大道看一看。那一个又一个对世界娱乐事业贡献过丰功伟绩的名字被刻在星型奖章上(当然还有别的名人啦~比如川普),从而铺就了一条供予人们通向最伟大的娱乐精神朝圣的道路。

倘若没有机会见到欣赏的演员们,在建筑风格中西合璧的好莱坞中国剧院前感受一下他们的手印和脚印还是有点欣慰的......

Bruce Wills, Will Smith......

但当看到成龙和吴宇森等华人代表的名字时,便不仅仅是欣慰,更是骄傲。

星光大道的不远处就是在数之不尽的影视作品中出现过的“好莱坞标志”,尽管一开始从底下望上去时觉得特别激动,不过很快就放弃了试图找路走近去看的想法。

毕竟有时候生活留点距离感,也许会更显美好吧。 


『关于其它』

今天借着这篇写洛杉矶的文谈到了“起点”,我回想起这五年来的点滴,最大的收获就是走过一些地方,见过一些人事,学会了接纳三观不一致的人。

不同的国籍,不同的信念,不同的专业,却有着共通的人性。

不怕笑话,留学后一直疏于动笔,很多中文语言都变得生硬了。几个月前重新拾起中文写作,刚开始只是想把过往的游历慢慢记录一下,行文的感情投入或深或浅。却不曾想过会得到一些陌生人的鼓励和关注。

我想,我会继续坚持下去,前往不同的地方,撞开新的大门。哪怕是只写出一句让你有共鸣的话,或者给你带来一点点的灵感。

What's more?人生不是短跑,而是长跑。不要因为此刻年轻得到或失去就解决了一生。


愿你,也能找到你的La La Land,哪怕摔个头破血流,再所不惜。



2018.11.25 

于明尼阿波利斯




分享此文章

分享到微信

请在移动设备上打开微信“扫一扫”功能并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待微信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