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拍摄布鲁克林大桥美景
外形富丽典雅的布鲁克林大桥(BrooklynBridge)架于纽约东河之上,连接着曼哈顿市区和布鲁克林区。它全长约1.8公里,建成于1883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悬索桥,落成时被认为是继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后的第八大奇迹,而大桥设计者罗布林一家两代三口人的传奇励志故事,更是给大桥增添了华美的光彩。
19世纪中叶,纽约是当时世界上成长最快的城市,有人计划搭建有史以来最长的桥,来连接曼哈顿与布鲁克林。最初提议建造纽约布鲁克林大桥的,是一位德国移民建筑师约翰·罗布林,他为建造大桥呼吁了15年,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说服了银行家们投资该项目。
1869年7月6日,当约翰站在渡船码头上测绘将建大桥的位置时,他专心工作都没有听到身边人的惊叫,一艘靠岸的渡船压扁了他的脚趾。固执的约翰拒绝看医生,16天以后因患破伤风而去世。就这样,壮志未酬的老罗布林甚至没有等到大桥开工的那一天。
当时,约翰唯一的儿子,华盛顿·罗布林和他新婚的妻子艾米丽正在欧洲学习桥梁深水打桩的“沉箱”技术。华盛顿赶回纽约,接替他父亲,成为大桥的总工程师。32岁的华盛顿对他父亲的设计做了一些重要的改进,加进更多的桥梁的稳固技术,并亲手设计了两个桥桩深水作业的“沉箱”。
1870年1月3日,大桥正式开始动工。开工后不久,其中的一个沉箱在深水中着火,正在沉箱中工作的华盛顿带领工人最终把火扑灭。但因为沉箱上升过快,华盛顿得了严重的“潜水员病”,全身瘫痪。
在接下来的12年中,瘫痪了的华盛顿每天坐在布鲁克林高地家里的床上,用一个望远镜看着大桥的进展。每天晚上,他口述各项指令,由他的妻子艾米丽记录下来。第二天艾米丽把指令送到工地交给施工工程师,风雨无阻。收工后,艾米丽再把当天的工程进展细节汇报华盛顿。随着工程进展,指令和反馈变得越来越复杂、高深。艾米丽自学了高等数学、力学、桥梁学。在当时妇女没有选举和受教育权,只能呆在家里带孩子的美国,艾米丽是唯一的女性每天对付政客、工程师和工程难题,保证大桥严格按照她热爱的公公和丈夫的蓝图完成。
1883年的5月24日,建造了14年的布鲁克林大桥终于完工了,而华盛顿没有出席完工庆祝仪式,艾米丽手里抱着一个大公鸡(象征着胜利),第一个走过大桥。当天一共有1800辆车和15万人次跨越在这座雄伟的大桥。
在这个感人的故事中,罗布林一家两代三口人的坚定理想和顽强意志成就了他们的辉煌,也正是因为这段令人感慨万分的建桥过程,使得布鲁克林大桥的身上充满着勇气、忠诚、爱和永不言放弃的象征意义,让人们总是觉得这座大桥光辉无比、华美至极!
白天在南街海港的码头上,可以一览布鲁克林大桥的全貌。
对岸是纽约布鲁克林区,大桥的建成极大地方便了曼哈顿岛和布鲁克林区的交通往来。
除了老罗布林,还有20名建筑工人在大桥建造过程中丧命。
桥头堡墙上有铜牌,上面写着:“献给布鲁克林大桥的建造者:艾米丽·罗布林,华盛顿·罗布林,约翰·罗布林。在每一件伟大作品的背后,我们总能找到一个自我牺牲的女子。”
华盛顿·罗布林曾经预言:这两个纪念碑式的桥头堡会让布鲁克林大桥成为一个历史纪念碑。在1964年,他和他父亲用生命建造的桥在被美国政府正式命名为国家纪念碑。
傍晚坐地铁来到大桥的另一端:布鲁克林大桥公园,从这里眺望布鲁克林大桥和曼哈顿的高楼大厦。
夕阳中曼哈顿岛下城区的金融中心,纽约的天际线。
遗憾没有遇上红霞漫天,只有曼哈顿下城区最南端上面这一抹晚霞。
布鲁克林大桥曼哈顿一侧的桥头堡和引桥,耀眼的车流灯火象征城市的繁忙喧嚣。
曼哈顿下城区摩天大楼已经灯火辉煌,最高的那座是刚建成不久的世界贸易中心一号楼。
布鲁克林大桥公园的游船码头,此刻已经没有了白天的喧闹,在大桥下沉寂寥寥。
不过桥头堡下却迎来了一天最喧闹的时候,咖啡厅、酒吧、露天餐馆吸引了大量人流。
与布鲁克林大桥毗邻的曼哈顿大桥(Manhattan Bridge),此刻也是灯火璀璨。
在长曝光时间下,大桥下穿梭的游船只留下了几缕光束。
世界贸易中心一号楼与布鲁克林大桥的合影。
美国诗人哈特·克莱恩的著名作品《致布鲁克林桥》,这里引用一段:
我等待着,在你的影子下码头边;
只有在黑暗里,你的影子才会清晰。
这城市炽烈的包裹都松开了,
雪,已淹没了一个钢铁之年……
啊,无眠如你身下的河流,
飞跨大海,牧场梦想中的草地,
有时席卷过最低微的我们,
下降并以曲线赋予神一个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