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激情74小时!(六)哈瓦那老广场
我们古巴导游是一个30岁的哈瓦那小伙子,父母曾经是驻北京外交官,他在北京念完小学和初中,但老师是古巴人;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完成大学教育,回古巴外贸部服务两年之后辞职做了高收入的导游。尽管在北京生活多年,但他的中文口语水平很一般;但作为导游他实在不合格,很多事情他也不知道。所以,我只能回家之后对着照片通过上网查资料,才知道我在古巴所游览地方的文化内涵。
我们在哈瓦那老城参观是从4个小广场开始的。
今天上午天阴的厉害,刚下车就下起小雨。第一个是圣弗朗西斯科广场,南边是规模不小的圣弗朗西斯哥教堂及修道院,石灰岩建筑属于巴洛克风格。教堂和修道院在一起,啥意思呀?
后来我通过比较知道这是哈瓦那古城四个广场中的最大的一个。这里紧靠码头,估计在以前的日子里,无数的货物从这里卸下分散到哈瓦那的无数商铺里,无数的财富又从这里装船运往宗主国西班牙。广场里有个不喷水的喷泉,上面有几个狮子。
在广场周围有很多老式建筑物,其中一座是古巴邮电总局。照片中的这座五层楼是一家酒店。
圣佛朗西斯科修道院曾经是哈瓦那非常重要的宗教场所之一。它于1548-1591年开始修建,导游说整个修建过程经历了200多年才完工。修道院当时的主要用途是作为西班牙殖民时期贵族的墓地,很多权贵都在那里下葬。
教堂的内景,里面有些人在排练节目。据说这里已经不在作为宗教用途,平时开放参观和举行古典音乐会。哎,我们没有时间进去参观了。
牌子显示这个教堂于1791年-1734年修复过,然后于1992年-1994年再次整修。据说哈瓦那旧城因一直缺乏修缮,古建筑处于濒临倒塌的状态,直至198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才得到国际援助,开始逐步细致修复。旧城中的武器广场、大教堂广场、圣弗朗西斯科广场和岁月广场属于第一批被修复的。现在老城已经将殖民时期的繁华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哈哈,你的黑胡子怎么变成黄胡子了。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呀?导游说摸摸他的胡子和手指能带来好运。
我发现在老城区很多小街道都有这样的东西,炮口埋于地面的大炮,询问导游才知道这是近几年为了限制机动车无序通行而设置的。
岁月广场,为什么叫这么个名字?据说当年是买卖奴隶的地方,也是重要的贸易中心。由于在西班牙殖民时期,蔗糖业与烟草业的发展促使奴隶买卖兴极一时。从18世纪初到19世纪末,被贩卖到古巴的非洲奴隶突破了60万。目前古巴白人占72.8%,黑人占12.7%,印欧、黑白混血种人占14%,其他人种占0.5%。我们的导游就是个混血小伙子,看长相估计有四分之一或八分之一黑人血统。
广场四周都是西班牙殖民时期的建筑,也属于巴洛克风格。据说当年都是贵族们的府邸,现在有的是博物馆,有的是餐馆。
在广场有个大铁公鸡,上面坐着一个全是赤裸黑人女子,扛着一个大餐叉。啥意思呀?给餐馆做广告吗?
这里有个喷泉,但是被铁栅栏围了起来,可能在修缮吧。
刚才还是阴云密布,小雨淅沥沥,现在又艳阳高照,这就是古巴的雨季。
这是哈瓦那老城区的大教堂广场,也称圣克里斯托尔广场。这座教堂名称是圣克里斯托尔大教堂,建于1750年,后因存放哥伦布的骸骨而闻名于世。如今,当地人称它为哈瓦那大教堂,而广场则完全以教堂命名。导游说教堂的建筑风格也属于巴洛克式,是老城区最年轻的一座。
教堂的内部没有多少教民,好像全是游客,也许我们来的不是时候。古巴80%的国民信奉天主教,革命领袖卡斯特罗也接受过洗礼。1998年罗马教皇保罗二世访问古巴时卡斯特罗亲自到机场迎接,据说近期美国和古巴建交的牵线人就是现任教皇。
这是从教堂门口拍广场南侧,正对着的二层楼好像是个博物馆。
大教堂广场的西侧。广场的东西两侧当年住的都是贵族,而且泾渭分明的住着两派对立的贵族,矛盾的焦点是独立与否。
大教堂每周日上午10:30、周二、四上午8:00有弥撒,而且这里弥撒十分有名,教皇保罗二世在古巴会见完卡斯特罗后,在这里进行了中美洲最后一场弥撒,更加使这里成为众多信徒祈祷的圣地。在这个广场我既看见卖旅游纪念品的个体小商贩,也看见了乞丐,这是在古巴唯一遇到的乞丐。
在游广场的时候无意中看见这个大门,门口的黑板上有些卡通人物,里面是幼儿园吗?
透过大门旁边的窗户向里看,原来是一所小学校。奇怪,你们怎么戴蓝领巾呀?后来知道,古巴小学生1-3年级戴蓝领巾,4-6年级戴红领巾。
为什么学校临街呀?孩子们能安心学习吗?啊?还有一位面容姣好,身材高挑,体型火辣的女老师。小朋友们,你们太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