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万里-羚羊谷的真伪摄影师

作者:胡若冰Robin
阅读数:4357
发布:2016-10-18 09:00:06
  • 字号
  • 100%

美国一万里-羚羊谷的真伪摄影师

2015-12-30 08:46 胡若冰Robin 阅读 0


在亚利桑那开车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一眼望不到头儿的洲际公路笔直得让人难以置信,而车少则是这些公路另一个特点,所以按理说就算闭着眼开车也未必能出问题。而唯一真正阻止我这样做的是这个州的景观实在太多太让人震撼,随时都要准备停车拍照,让这一路很容易就会成为一直瞪着眼的摄影之旅。对于惯于摄影的人来说,拍这大山大景也就是分分钟的事情,然而大自然就是会给人创造一些难度出来,羚羊谷就是这么个地方。



AntelopeCanyon也就是羚羊谷,这名字直接得不得了,就是因为直到今天这里都会有羚羊跑来乘凉栖息,才以羚羊命名。没到这里之前,想不到这个著名的自然奇观居然距离城市那么近,重镇佩奇(Page)就在10公里开外的地方,从佩奇往东,一路上的重要景观都与历尽沧桑的纳瓦霍印第安人(Navajo)息息相关,事实上这片地区自古就被称为纳瓦霍。在面对那些世界级自然奇观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这块土地的历史,才能更好的理解旅途中的旅游公司、导游、甚至于街边贩卖手工艺品的印第安人。







19世纪,在美国的白种人政权驱逐了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的纳瓦霍人,这些人被赶往新墨西哥州的印第安保留地,将近1万名纳瓦霍印第安人进行了长达300英里的死亡迁徙。这段不光彩的历史被永远的刻画在了美国的历史教科书上,好在4年之后,这些印第安人被当权者批准回到纳瓦霍并成立了今天的纳瓦霍印第安人保留地。



相较于美国其他地区被严重同化的印第安人,纳瓦霍人对于历史,对于文化的骄傲和坚持是值得敬佩的。25万坚强留守故土的纳瓦霍人构成了这一地区人口主力,因此无论在城里还是小镇中,几乎遇见的都是皮肤黝黑的印第安人,你将有机会听到本地人用在其他地方早已很难听到的印第安土语交流。

这片贫瘠的土地其实早就不能负荷本地的人口,好在印第安人手里握着世界上最好的旅游资源。如今的印地安人受到美国政府的保护和政策优待,不管这种优待是来源于美国主流社会对于印第安人的愧疚,还是对于美洲土著文化的保护,纳瓦霍印第安人享有自己故乡土地的大部分支配权,可以按照自己的传统开发和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羚羊谷、纪念碑谷是纳瓦霍人眼中的神圣之地,同时也是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我虽然通常不太愿意说参加旅游活动是支持什么文化建设,但在这里花的大部分门票钱、纪念品钱都归本地人所有,参加这些活动,花钱买些著名的印第安传统工艺品,其实就是在帮助些倔强的原住民坚守他们的家乡和传统。

从某种意义上讲,羚羊谷是被本地纳瓦霍人垄断的景点,想要参观就必须要报印第安人开设的旅行团,起初可能有点强迫消费的感觉,但去了以后会发现这种管理方式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对于羚羊谷可承受的人数而言,想来这里的人实在是太多了。羚羊谷分上下两部分,我这次去的是比较容易到达的上羚羊谷,网上可以找到的旅游公司也比下羚羊谷要多很多。事实证明现场报名并不是很靠谱,至少也要提前两三天才能保证能在你期待的时间参团,如果你要参加的是特别华贵的“摄影团”则需要提前更多。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一下上羚羊谷的摄影团,这种团与普通团的区别是时间多半小时,并且可以且必须带单反和三脚架,再有就是导游会帮忙清场供“摄影师”们拍摄,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这种团的时间正好是会看到著名的“光柱”景观的时候。然而经过实地的考察和观察,我个人认为这种贵几十美金的专业团并没有什么必要,然而挑个正确的时候参观才是最重要的。选择再三我们参加了一家叫“ADVENTUROUSANTELOPE CANYON PHOTO TOURS”旅行社的团(简称AACP),事实证明这家的普通Prime TimeTour即便是有摄影需求也足够发挥了,时间是10:15-12:30,不用怀疑这正好是参观羚羊谷最好的时间。





早早的驱车赶到了荒漠中的集合地点,其实这大概就是个简易棚子,四下一看参团的一半是中国人,十一假期都影响到了印第安人的生存状况,我也是醉了。随着人多起来,我发现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操弄着三脚架,原来“摄影师团”基本就是被中国人包办的,我国人人用单反,人人摄影师的传统当真不是盖的。



到了发车时间,导游叫号分组,我们这个“黄金时间的普通团”里我和媳妇是仅有的中国人,团友里还有不会说英语的意大利人和只会说英文的华裔,氛围稍有拘谨。我们的导游叫Guipp(从发音来看大概是这么拼),是个感觉有点墨西哥人感觉的年轻小哥,说话有种说不出来的腔调,他让我们互相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并且一路上都在试图活跃气氛。他开着我们破破烂烂的雪弗兰SUV沿着干涸的河道飞驰,与我们并列的还有其他团队的车子,后来Guipp有意减速让其他团队先走,我们殿后吃了一阵子土。这一路上Guipp和我们介绍了纳瓦霍保留地的由来,纳瓦霍保留地的风俗,以及车轮下这条河道的来源,说这里9月份刚刚发了一场洪水,河道里那时候全都充满了水,水一直流进峡谷下面的科罗拉多河,看着眼前这干燥如火的景象,当真很难想象。

车在一堵石墙跟前排着队停了下来,所有旅游公司的车都排队停在这里,秩序井然,而前方石墙上的一道大裂缝则是上羚羊谷的入口。白天游客如织的羚羊谷是不太可能遇见羚羊的,倒是附近牧民的牛群会跑到入口附近乘凉,要说这道山墙下确实是附近都少有的阴凉地带,谷内更是传来阵阵的凉风。



Guipp手拿着纳瓦霍人传统的笛子吹了一阵子,也不知道这是在向神灵致敬还是怎么的,总之他说本地人吹笛子是没有乐谱的,每次吹都是即兴出演,曲调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情,我心说这些人得有多高的音乐造诣,都能用音乐来表达自己了。后来我发现果然带队的导游人人都会吹笛子,而他们吹的曲子,其实在我看来都有印第安土著音乐统一的感觉,具体也分不出来有什么区别。



Guipp站在洞口处先让其他团进去,我们殿后,他顺便和我们介绍为什么羚羊谷不准许游客私自进入。首先羚羊谷是纳瓦霍人的圣地之一,他随即补充说当然这原因并不是主要的,更重要的是发洪水的时候,刚才经过的宽阔河道里的水就是从羚羊谷里冲出来的,每年九月都会有几次羚羊谷被洪水灌满,如果那时候有没经验的游客在这附近溜达,基本就是十死无生了,介于过去有过血的教训,印第安人也有了更好的理由把这条旅游线路垄断起来。

他还提到了在峡谷里游览的几个原则,之后一一会提到,最后他说的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可以帮大家调整好相机、手机的设置。虽然我自己觉得该怎么拍也不用他告诉,但我还是保险起见把相机给了他,Guipp三两下就在中文菜单下调好了设置。这是羚羊谷导游最牛X的一个地方,无论什么品牌型号的相机,也无论菜单语言是什么,一下就能调好合适的参数。比较有意思的是当有人拿iphone给他调整的时候,他说这个就不用调了。我大概看了一下他调整的内容,有白平衡、iso以及把拍摄模式调到了P档,尽管后来我并没有完全按照这个参数来拍,但他给出的设置确实是很保险的设置。

一开始我不太理解为啥我们要最后进去,后来发现这似乎是我们Prime TimeTour贵十块钱的优越之处,这种妙处可谓虽然细小但作用非凡。上羚羊谷内部蜿蜒的通道相当狭窄,两人错身都很费劲,然而进入和离开峡谷都需要走着同一条路,因此几乎各个团就是逐个按顺序排着队在峡谷里走。当前面团抵达尽头的时候,就要折返回来并且中途基本不允许停留,这时还在前进的团队就要靠边优先让他们出去。而我们在最后进去,后面几乎就没有人催促,并且如果回头向后拍照,几乎也不会拍到其他人,也算是得天独厚了。





羚羊谷确实不失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迹景观,我记得之前查攻略大部分人都说羚羊谷里光线昏暗,不过我倒是觉得这光影肉眼来看就已经非常美了。在地壳运动挤压以及洪水反复冲刷的多重作用之下,羚羊谷的每寸红色砂岩都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条纹痕迹,随着岩壁方向的曲和转折,呈现出惊人的动态感觉,加上顶部透进的阳光把岩壁打成橙色到深红色的温暖渐变颜色,让人觉得如梦似幻,仿佛进入了地球之外的另一个星球。

没走几步就到了第一个拍照点,此处Guipp开始了他让我惊叹的“摄影助理”工作。他会以世代导游堆积下来的想象来命名这一路上看到的本是看起来差不多的一个个精彩局部,给我们指出不远处岩壁上“鼻子、眼睛、嘴、额头—乔治华盛顿”,“眼睛、鼻子、嘴—狮子”,“眼睛、鼻子、嘴—羚羊”…这一路上大概少说也看了十多张人脸,十多个动物形状的岩石,这不禁让我想起国内景点那些以神话或动物命名的岩石、山峰,原来世界上哪里都是一样的。





然而我从未见过的是,Guipp这时为了节省时间干脆拿起我们的相机直接帮我们拍摄,他说:“不愿意让我拍也没关系啦,不过我站的这些角度是峡谷里最好的角度,可以拍出最好的照片。一会儿你们可以站在这里接着拍。”他都这么说了,大家就都纷纷把相机给他,他就趴在岩壁上逐个帮大家拍照,拿来一看,确实都是好角度啊~!这多年累积的经验不服不行。



一开始,我确实觉得Guipp这种“替我们摄影”的方式有些怪怪的,但后来我发现参观的时间稍纵即逝,时间限制使得大家不可能深思熟虑该拍哪个角度,该怎么拍,这时候遵从他的建议甚至于让他代办实际上是最好的办法。于是这一路之上,我就在他介绍的经典地点把相机交给他拍,然后我再进而找找更好的角度火速捏几张,事实证明在他提供的线索基础上,确实能够更快的找到最佳拍摄角度。









说真的峡谷里人很多,若不是我们几乎是最后进入的,恐怕会被前后夹击得非常局促,尽管是这样,我们最终还是被逗留时间长的“摄影团”导游催着往前走。摄影团的中国同胞们操弄着专业相机,展开一排三脚架,什么偏光镜、防尘罩,装备齐全的能吓跑一干老外,但一看诸位拍出的照片,不是过曝就是虚的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并且大哥们还都意气风发,觉得所有其他游客都是镜头前的污渍,不停的呼喝这个躲开,那个让让,基本就快骂娘了。这种情况在以摄影为主题的景点基本都会出现,让人不禁汗颜国人无论素质还是技术都还很难配上这华贵的景色以及手里几万块的装备,好在我没去摄影团跟着丢人。每当前面走不动或者后面有人紧着催的时候,Guipp都摊开双手无奈的说:“又是摄影团”。



而不管怎么说,摄影团算是占了一定的天时地利,除了可以在没人的条件下拍摄,对于大部分人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用三脚架。不过以我自己的看法来说,如果拍的照片不是要打几米长的大幅照片,提高点儿iso手持拍摄是完全可以应付羚羊谷的光线的,大家可以看一下我手持5D3拍摄的照片,应该也不算太差吧。

正当我们被摄影团驱离到前面的时候,著名的羚羊谷光柱突然在前方出现了。真不愧是Prime TimeTour,估计我们是今天第一个在这个位置看到光柱的团,这时候Guipp赶紧蹲下往空中不停抛沙子,使得光柱的形状变得更加清晰,好方便我们拍照。这种阳光从缝隙间倾泻而下的景观每天大概能有2,3次,每次持续10到20分钟,这个相对固定的时间段就被旅游公司成为“黄金时间”,而这个瞬间也就是羚羊谷最招牌的景象。虽然时间有限只是草草的捏了几张,但好歹也算是见识了羚羊谷标志性的景观,算是不虚此行了。







约莫200米的路走了大概半个多小时,有幽闭恐惧症的人恐怕要开始犯病了吧,好在到这个时候,终于就走到头儿了。在上羚羊谷的尽头洞口外,可以清晰的看到很多草梗泥土挂在红色砂岩上,Guipp解释说这就是两个星期前洪水冲过这里留下的痕迹。要知道这些漂浮物可都挂在几米高的位置,当时的水有多汹涌真的很难想象。





往回走之前,Guipp强调说就不要再停下来拍照了,会打扰到其他团队,他尤其自豪的说:“何况你们相机里已经有羚羊谷最好的照片了!”他说的这话确实没太夸张,作为每天都在这条峡谷里带队拍照的导游,其实他才是拍摄这里的专家,尽管他可能没什么美术修养,也没什么摄影技术可言,但单说如何应付羚羊谷的光影,他大概比大部分“摄影团”的“摄影师”们都要专业得多吧。



一路上伴随着Guipp略带魔性的,好像有些轻蔑的(当然我相信他并没有轻蔑的态度)可爱笑声,我们踏上归途。半路上路过这一路上看到的唯一的火电站,Guipp说整个纳瓦霍保护区的镇子和城市都依靠这座火电站供电,他说这话的时候似乎并没有带着太多感情,但我听起来自己却有些感慨。印第安保留地,如果说不知道这是在世界上最发达的美国本土,认为这样的地方属于哪个不发达国家也都算正常。不知道是饱经变故的纳瓦霍印第安人排斥进入美国主流社会,还是这个社会始终无法真正接纳他们,他们依然坚持着与主流社会泾渭分明的处事态度,努力保持着自己这片纯净的土地本来的模样,就像那座孤零零的火电站一样,或许有些东西在这里永远都显得突兀吧。




分享此文章

分享到微信

请在移动设备上打开微信“扫一扫”功能并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待微信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