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美国游—华盛顿 越战纪念碑

作者:远去的车辙
阅读数:2905
发布:2016-11-29 00:41:10
  • 字号
  • 100%

另类美国游(二十九)越战纪念碑

2014-11-22 23:05 远去的车辙 阅读 0

    我对于“越南战争”的认识其实源于几部美国电影,比如《猎鹿人》、《现代启示录》、《野战排》、《全金属外壳》。对了,还有《生逢7月4日》以及《第一滴血》、《汉堡山之战》等等。记得当年我这个年龄层的人都是看的录像带,后期才看VCD。还有几张著名的照片,比如一个小女孩赤身露体哭喊着;西贡美国大使馆楼顶等待直升机撤离的人群;在街头枪杀越共的一瞬间......同时也看了许多大陆的史实资料和“抗美援越”将士的回忆录。

   到了华盛顿DC,一定要看看这越战纪念碑

   越战纪念碑(Vietnam VeteransMemorial),该纪念碑由用黑色花岗岩砌成的长500英尺的V字型碑体构成,用于纪念越战时期服役于越南期间战死的美国军人,黑色大理石墙上依每个人战死的日期为序,刻着美军57000多名1959年至1975年间在这场战争中阵亡者的名字。

   林璎(Maya YingLin,可译为玛雅·林,1959年10月5日生),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祖籍福建省闽侯县,是林徽因的侄女,1987年,林璎被耶鲁大学授予美术荣誉博士学位。在她众多设计作品中最出名的是其成名作“越南战争纪念碑”。参加“越战纪念碑”设计竞赛时她才21岁,上大学三年级。这个纪念碑于1982年建成,曾获美国建筑师协会“美国20世纪最受欢迎的十大建筑”第7名,美国建筑师学会2007年度“25年奖”等。

   1979年4月27日,一群参加过越南战争的老兵在首都华盛顿成立了一个社团,旨在国家大草坪博物馆、纪念碑群落地带建造越南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他们提出,这座拟议中的纪念碑要成为美国社会中一个鲜明的形象,不管这座纪念碑最后建造成什么样子,它必须满足四项基本要求:(1)纪念碑本身应该具有鲜明的特点;(2)要与周围的景观和建筑物相协调;(3)碑身上镌刻所有阵亡和失踪者的姓名;(4)对于越南战争,碑身上不要有一个字的介绍和评价。最终,林璎所设计的作品完全符合上述要求。


   这是从空中俯拍的“越战纪念碑”,这张照片来源于网络。  


   这是我从平视的角度拍的这座纪念碑。

 
   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在用白纸和铅笔将逝者的名字拓下来。从背影我看不出她的年龄,但是越战已经结束近40年了,如果她今年60岁的话,1975年她也就20岁左右,那么这个逝者对她意味着什么?是恋人、丈夫?还是兄弟?亦或是父辈?
   这是亲人在纪念逝者。当年的戎装照片、军靴、国旗、后代温馨的合影......在这座纪念墙下面,还有很多这样的纪念物,其中包括啤酒、献花等等。

   这是一个学校敬献的花环。 

     通过我的观察,在“越战纪念碑”悼念人数明显高于“韩战纪念碑”,看来越战的伤痛在美国民众心中远未愈合。


   这是一组雕像,三个在丛林中的士兵。
   这组雕像反映医护女兵在救治伤员。
   这是一个玻璃柜,里面是一本阵亡军人名单。

    游客或者逝者的亲友可以随意的翻看这个名单,有的纸张已经残破,估计应该有人员不定期更换。

   越南战争是冷战期间一场著名的“热战”,是典型的“代理人战争”。这场战争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场战争中美国是军事上胜利,政治上失败,同时引发了美国国内反战浪潮。直到1989年美军入侵格拉纳达,用宰牛的刀杀了一只小雏鸡之后,美军才稍微获得些胜利的感觉。到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美国最终彻底恢复军事大国的自信。

   我觉得形容“越战纪念碑”是美国的“哭墙”很合适,因为美军参战650000人,58220人死亡、303635人受伤、1687人失踪。


    这个纪念碑向远方延伸,一直延伸到远方的华盛顿纪念碑。美国开国元勋摆脱殖民统治,获得了自己的“民主、自由”。但是,尊重别人"自由、民主"的精神怎么没有延伸到当今美国呢。
    美国现在之所以飞扬跋扈,假借“民主、自由”的名义干涉别国内政,就是在越战之后缺少一个让美国全民再次哭泣的墙,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伤亡不足以引起美国精英阶层和全民的反思。 

分享此文章

分享到微信

请在移动设备上打开微信“扫一扫”功能并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待微信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