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美国游—华盛顿 大屠杀纪念馆

作者:远去的车辙
阅读数:4233
发布:2016-11-28 08:49:15
  • 字号
  • 100%

另类美国游(二十五)大屠杀纪念馆

2014-10-19 09:39 远去的车辙 阅读 0

       来华盛顿DC之前,外甥女告诉我,如果有时间一定要去大屠杀纪念馆,她说感觉很震撼!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纪念馆呢?


       这个纪念馆在华盛顿方尖碑不远处。这就是大屠杀纪念馆的外形,看着就让人觉得压抑。

   进到一楼大厅,我们先找售票处,但是工作人员说这里参观不用买票,但是要事先预约。悲催!我的功课没做好,太遗憾了。

   “不过先生,有四个人退了预约,你们可以用他们的名额。”工作人员的这句话一扫我们内心的阴霾。办完手续我们开始参观。


    这是我在二楼拍的一楼大厅照片。每个参观者在这里仿佛置身集中营。

   每个灰色的铁门里面是一部电梯,游客要先乘电梯去二楼开始参观。这个电梯门设计的好像在哪里见过,回家查了查。


       这是奥斯维辛集中营一个建筑物的照片。

   
     这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的照片,一个隔开生与死的大门。纪念馆电梯门的设计是不是借鉴了上面两个照片中大门的某些元素?

       在上电梯之前,墙边有个柜子,分”男”、“女“两个格子,里面有数百张卡片,里面的内容都不一样。电梯来了,我来不及细看,赶紧各拿了一张。这是卡片的封面。
       这是卡片里面的内容。一个男人的生平简介,通过文字知道这个遇难者是生于1926年的波兰人......


   这是一个遇难女人的生平简介。

   进入展区我们先看了一部纪录片,主要讲述纳粹如何在德国兴起的。在国内我看了很多二战的纪录片,但是片中不少镜头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到了展厅里就不容许拍照了,但是我还是忍不住拍了一张,也是唯一的一张。这是运送犹太人的火车车厢,以前是运牲畜的。 


    这张照片是我翻拍于宣传资料的,上面全是遇难者的鞋子。


     这是集中营焚尸炉的照片,下载于网络。


      这也是我翻拍于宣传资料的照片。左边的是当年犹太人逃离德占区时用的小船;右边照片场景是这家纪念馆里一个很大的大厅,里面有一个长明火,以纪念当年遇难的犹太人。还有部分展品反映在德占区勇敢、善良、正义的人们如何冒着生命危险去保护转移犹太人。

         这是连接两个展厅之间的走廊,四面墙上面全是普普通通遇难犹太人的日常生活照片。可爱的孩子,美丽的少女,意气风发的青年,温馨的全家福,新婚燕尔,慈祥有如邻家奶奶的老妇人......他们或坐,或站,都是祥和幸福生活中的千姿百态。但是幽暗的走廊通向叵测前方,昏暗的灯光照不清脚下的道路,这一切都预示着照片中鲜亮的生命经过这个门,到了另一头,就变成冰冷的死亡。

       这又是一个走廊,左右的玻璃幕墙上写满了名字,每一个名字都是当年的无辜遇难者。

 
   下面给大家展示几张我拍的纪念馆内的照片。这是其中一个区域的局部。


   这是纪念馆上层空间的局部。

    这是一面墙的局部。


   顶部的钢梁

     从高处俯拍。

      纪念馆里照明用的灯,大家跟下面这张照片对比一下。


   照片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内景,看看两张照片中灯的形状。

  这是工作人员办公区,这门要是在外面怎么打开呀?
        纪念馆内主要色调就是砖红色、灰色。砖红色的墙砖,灰色的铁栏杆、铁房顶架子、铁门。每个展厅灯光都是昏暗的,有的展区是漆黑的环境里只有几盏灯。所有的建筑语言都是冷冰冰的,充满压抑,再配上阴森恐怖的照片和展品,这样环境让置身其中的观众感觉非常不舒服。

  这里的展品没有多少反映纳粹的残暴,也很少有大屠杀的画面。但是看看那些堆积如山一般遇难者的鞋子,看看那遇难者曾经的幸福生活。一个正常的人,通过参观这个震撼的纪念馆,自身的感受已经无法用语言表达了。   


   这是展馆的最后一部分,一面墙都是孩子们稚嫩的画作。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铭记历史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们正确认识历史;不让浩劫重演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孩子们正确传承历史。
   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永远是美好的。预示着未来也是充满光明,充满希望。


   走出纪念馆的大门,我抬头看见蓝天白云,看见熙熙攘攘的人们,顿时觉得自由自在的活着真幸福。也许这个纪念馆设计者的初衷就是如此吧。
    回家上网知道“纳粹大屠杀受难纪念馆”(TheUnitedStatedHolocaustMemorialMuseum)1993年营建,设计师是1939年逃到美国的德国犹太裔建筑师。1993年4月21日,这个世界最大的种族灭绝大屠杀纪念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克林顿总统于22日主持了纪念馆的开幕式。

   1977年,一位美国犹太公民给当时的总统吉米•卡特写信,建议修建一所大屠杀纪念馆。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有关法案,由私人捐款1.68亿美元,历经15年建成。美国设计师用高科技手段使参观者对大屠杀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达到纪念馆的目的:“我们希望说明它是怎样发生的,并呼吁确保那场悲剧不会再重演。”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首短诗: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
   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
   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
   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
    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
   却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马丁·尼莫拉

    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位牧师,名叫马丁·尼莫拉。他是二战前德国的宗教领袖,他曾为战后德国社会道德重建立下了不朽功勋。当年,尼莫拉因反对纳粹的犹太政策和对德国教会的控制,被希特勒亲自下令送进集中营,最后在各方正义力量的协助下才逃过纳粹的迫害。这首短诗是他在晚年忏悔时写下的。后来人们把它当作“碑文”刻在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上。
    这段“碑文”寓意深刻,它精辟地阐述了人世间正义与邪恶、自我与社会、助人与被助的辩证统一关系。人世间交往的法则往往是这样:你对别人如何,别人就会对你如何;一个从来不愿为别人付出和牺牲的人,永远也不会有人对你做出牺牲。如果今天别人遇到了困难,我们不去帮助,明天我们自己一旦遇到了危难,别人也会坐视不管,那么最后吃亏和受到惩罚的还将是他自己。      

       邪恶盛行的唯一条件,是善良者的沉默。

 

补记:

   
   这就是“波士顿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我后来在波士顿游览的时候看见过它,柱子里不时冒着白烟,但是没在意,以为是个现代艺术品。后来知道这六个玻璃柱代表当年遇难的六百万犹太人,柱子里的白烟代表他们很多人死于毒气室。

分享此文章

分享到微信

请在移动设备上打开微信“扫一扫”功能并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待微信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