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的多米宁大楼(Dominion Building)

作者:阿呆shanghai
阅读数:1805
发布:2016-11-30 08:14:33
  • 字号
  • 100%

温哥华的多米宁大楼(Dominion Building)

2014-10-11 21:33 阿呆shanghai 阅读 0

温哥华市中心东头临近煤气镇(Gastown)的WHasting和Cambie街口,有一栋颇有视觉冲击力的建筑物,名曰多米宁大楼(Dominion Building)。


大楼总高13层,首先见到室外的消防梯从13层开始Z字形向下。若真着了火,能抓着栏杆爬下来的一定是条好汉。


大楼的屋顶是其显得怪异的主要原因。檐口之上的三层构成了所谓的法国式屋顶(mansardroof),而每层的窗户形式和布置都用心良苦地不同。消防梯的铁栏杆与檐口下繁复的装饰相结合,有了些“新艺术”趣味。左边是鼎鼎大名的W42大楼的铁艺,两栋带着暖色调的楼此地显得臭味相投。


换个角度的Dominion Building和W42,还是很搭。

Diminion Building的色彩带着些喜气,很多人对着它比划。这幅淡彩素描来自于IllustratedVancouver网站,作者佚名。

这个也来自同一网站,为Taralee Guild于2009年所作。

一般折衷主义或古典综合路数的建筑强调的是横着三段,而该楼是横着六段,三大段中又各自作了进一步的横向划分。比如底下一段(总高三层)在二楼有挑檐,第一段就此分成了一、二楼和三楼两部分。类似地,中腰划分为四至八和九与十两份。而屋顶的十一层与上两层间也有个横箍分界。这建筑师显然特别喜欢来事。

此乃1910年温哥华年鉴(Vancouver Annual)里的写实素描,展现了接近完工时的大楼风貌。

Dominion Building有时也被划为第二帝国(SecondEmpire)样式建筑,原因在于其整了个类同巴黎罗浮宫的第二帝国屋顶。这种屋顶的近似形式在上海的西区也常见,低位的瓦片近乎垂直,上边的折成另一平缓的坡面。在坡度大的屋顶部分多开有窗户。但好像没见过开有三层窗户的。此为强调上部的照片。

天空的灰色积云使得大楼的色彩显得鲜亮。远处为70年代建的海港大楼。

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筑技术由砖石而钢铁。DominionBuilding为温市第一栋采用芝加哥流钢结构的高层建筑
,此为1909年钢结构完工时的情形。当其1910年建成时,总高147.5英尺,成了整个大英帝国范围内最高的建筑。可惜,只光荣了年把,就被隔壁一栋叫SunTower的抢了风头。

应该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情形。DominionBuilding当时作为新潮摩天楼,鹤立鸡群,绝对是温市的地标。1905年起,温哥华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地产开发热潮,Dominion是其中让温哥华人引以为豪的建设成就。可所有的投资几乎都是冲动的产物,楼建到中途半道,甲方还在为凑齐60万资金犯愁。两次倒手后,最后的东家是Dominion Bank, 这栋楼因此也就为这家银行服务了37年。

楼前是VictorySquare,大概还是该意译成胜利广场,浅色的纪念碑于1924年4月27日揭幕,用来纪念1914-1918年一战期间死难的加拿大各路将士。一战,加拿大以大英的名义出了大力。



尽管非常不情愿,但还是要插叙下,Dominion设计师的眼光实在不怎么样。这是芝加哥学派领袖人物Sullivan设计的芝加哥C.P.S.百货公司大楼,1905年就建成的,整体协调。因钢铁框架弱化了墙体的承重功能,可开大窗,这种芝加哥窗户赏心悦目。(照片来自维基)

Sullivan的“形式跟随功能”的理念使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而Dominion尽管后起,却反显得老派,形式没有把结构和功能自然地表现出来。还是30年代早期的照片,远处的海运大厦(MarineBuilding)乃在下心头之好。

立面的小纹样体现了陈旧的趣味。

窗间的巴洛克涡卷总觉得有点装修过度。

十楼的檐口是外立面的重头戏,拱券角(spandral)的纹样呈分量很重的圆雕形式。窗户的形制多有变化,开启方式还是竖向的转动。檐口之上的纹饰据说是Sullivan的心爱之物,Sullivan在大处提出了形式由功能决定的口号。但审美上还是保持一些老辈的习惯偏好,喜欢弄点类似“新艺术”又有自己心得的小纹样放在无碍大局的地方。Dominion的建筑师为没什么名气的Helyer,到这,各位看官也知道他为何没成名。学大家光学小的而不见大的,C.P.S.门口的小装饰看到了,大窗户大结构却视而不见。Dominion厚实的墙砖实际上是挂在钢构架上的累赘。

位于W Hasting和Cambie街角的侧门之上的楼招,尽显匠气。

W Hasting街边大门前的回廊挑高两层,两根柯林斯爱奥尼复合柱子充分体现了建筑师小鸡肠子的审美趣味。

巴洛克风的建筑,难为了干活的,设计多来自现成的套路。这是回廊的天花板,该有的都有。

从这栋楼看来,Helyer对所经历的结构革命有些手足无措。劲用些老的程式化的设计来装点从未有过的高楼。

这是Cambie街的楼侧街景。

地下室小窗的铁艺护栏倒是很有些趣味,有浓烈的“新艺术”腔调。不规则的形状和线条自成一体。

大门一侧开了家珠宝店,另一侧则是打印店。据说,现时的租户以高科技或者演艺界的企业为多。

大楼一至十层有一架旋转扶梯一通到顶,边上的空地很大(得房率就不考虑了!)水磨石地面,当时很时髦的。可惜,这楼不如海运大厦开放,门厅就没让进去。小照片是网上抠下来的。还有一个有点恶心的传说,1910年某日,建筑师Helyer为了检视即将完工的大楼,不辞劳苦地爬转梯,却一失足,成了千古恨。从此,Dominion就经常闹鬼。所有传递此说的都又加上一句“据说,这只是一个传说”。可搞不清为啥如此编排,可能就在于这栋楼的楼梯可怕,外头的余等见识到了,里面的一转十层,也好不到哪去。

蓝天之下,整栋建筑有雕塑感。

面西的里边局部,铁质的消防梯和赤陶装饰构成了对比。

早年,温哥华人就觉得Dominion高大上,卡片上经常会有。此为1913年Brian Crott画的圣诞卡。

差不多同一角度的画面。出现在一本书的封面上,由Daniel Izzard所作。

胜利广场的纪念碑。这个街口广场之前是BC省法院的所在,之后法院由此搬至现今的温哥华美术馆。所以,此地一直是政府的地盘。

钢盔是街灯,形制完全照一战时期英军的装备。右边的W42楼2010年建成。它们站在一起,告诉余等,建筑物之间的和谐就是新的迁就老的,尽管老的不怎么样。但新的常常不会因为跟着老的跌份,反而会特别出彩。反例也多,帝都的国家大剧院之类的,钛合金饰板在雾霾中灰扑扑的倒也合适,总算把不和谐程度往低里调了些。


周边环境俯瞰。整个区域呈现一种暖色调,与温市裆烫的冷色截然不同。

Cambie街北望,黄色的是Dominion的底部,因地势走低,半地下室变成了正常高度的底楼。

转首南向,右手边是楼的东南角。

此为两幅老画所绘街景的现今状况。

可能缘起于Dominion的特殊色调,这一路总是色彩斑斓。建筑老旧而不破败,呈现出别样风情。

Dominion大楼从建筑逻辑上似乎无甚可取,奇怪的是它并不难看,第一眼的反应一定是“好白相“。一百多年过去了,太多看客批评其不按常理出牌。可按常理的太多了,Dominion反成了稀缺的一枚。有些类似广东开平的碉楼,土学洋没有学到位,不伦不类的结果是别无二家,成就了其成为世界遗产。

假使有空到温哥华,可以从煤气镇朝南走个几步,抬头望望格只红颜色额好白相额物事。

2014年10月11日


 


 

分享此文章

分享到微信

请在移动设备上打开微信“扫一扫”功能并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待微信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