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的老电影院(下)

作者:阿呆shanghai
阅读数:2109
发布:2016-11-30 08:07:37
  • 字号
  • 100%

温哥华的老电影院(下)

2014-10-04 05:34 阿呆shanghai 阅读 0


在Orpheum的侧门口,有马赛克铺地。也说明了Orpheum的重要性。

由Nelson街口北望,可见几个历久弥新的地标。Orpheum已扯过,Vogue等会儿展开,先带过钟楼。

大钟显眼。当年许多温哥华人约会时,一句“钟下见面(meet me under clock)”,省却了多少麻烦。


钟楼名曰“VancouverBlock”,有着大气的名头,1912年建成,86米高,是温市当年天际线的重要组分。该楼乃所谓爱德华商业式,远看挺简约的,但往细了瞅,其实装饰繁复,屋顶附近有不少女像柱(caryatids)。22英尺长的钟针,1927年又被安上了霓虹,有了这架全加拿大最大的时钟,不管白天黑夜,市民出门从此就不用带表了。可惜,如今它被窝到一群高楼里,找不准角度就望不到。

”Vogue“的标牌在大街上特别显眼,粗体字,鲜亮的颜色,显出美国做派的豪气。其装饰以竖向线条为主,比较简约,此所谓好莱坞ArtDeco样式。该单银幕影院有1150个座位,1941年开张。

色彩明亮粗暴,也带了些土气。

作为硕果仅存的电影院,Vogue为温哥华国际电影节的指定影院,但平时基本不放电影。演出档期直接置于门脸上,简单明了。今年八月,总共四场,都还是流行圈子里挺入流的腕儿。

用铜条弯了些几何形状,算作Art Deco的符号。

从屋顶到立牌有不少弧形语言,有些材料也将其归入晚期ArtDeco的流线型造型。其上为罗马女神Diana,据说主管狩猎、月亮和生产,听上去月亮有些文艺范,那就算月亮女神。40年代前后的造型受流水线制造影响较大,习惯可用圆雕的场合,也用了个貌似压制出来的平面来对付。ArtDeco的精神大概就是工业化而不排斥装饰。

2010年的木刻,由CarolMcQuaid所作。Vogue对面街角上的Cinema店招其实很小,特别低调,感觉像放录像的。

老彩色照片,色彩似乎有些不对。

内里的装修也多用流线型样式,与过去的沪上影院接近。座位比较讲究,声音效果据说很好。

门厅的后期Art Deco特征鲜明,造型大胆,用了不少圆弧形。

由Tarale Guild所画的夜景(2009),笔触虽粗,但气氛全出来了,比纯写实的感觉到位。

2010年David Wilson所作,这张带了些匠气。

40年代后期的老照片(年代由汽车的样子判断,这种样式的车在40或41年定型,但直至二战结束才大量生产)。

BrianCroft1948年的作品,雨中的混凝土地面的质感通过刻画霓虹的反光传达得不错。方位比照片偏南。据说,当时的温市被称为北美霓虹之都,可看上去貌似不比上海滩热闹。商业街的路边随时可停车,这种习惯多数保留到今天,比如Robson街,但画上的Granville街是为交通干道,现路边不让停车。

又一张老照片。拍的是Orpheum的正对面,南边(左手)为Plaza影院,北边为Paradise。

霓虹也会置换,这面稍新,字体更有力量。

现时,Plaza变身为Venle夜总会,门面比较低调。但也算在娱乐圈子中混。

此为Tom Carter所绘冬日景象(1950年代) 。Plaza与Orpheum相对而立。

再来一张今天的Nelson街口,景观很怀旧(近处的萨博车也已经退出了历史)。

接着沿Granville街往南,路两边的楼龄参差。老的超过百年,新的明显为近年所建。远处的上坡为过福溪的Granville桥面。这一段开始渐显冷落,过了传统的娱乐区,旅店多了。

这栋1910年的老旅馆(Hotel Regal)窗户有特点,绕中轴开合。擦玻璃容易,但动作幅度太大。

这家受不了西晒,装了个窗式空调,动静有些大。
除了温市中心的Granville街,温哥华的W Broadway街上还有一枚怀旧对象。


此乃最近歇业的好莱坞剧院(Hollywood Theatre),其原为温市最后一家维持运营的Single-screencinema.

1935年建,不可避免的,与生俱来的,廉价的ArtDeco符号。同时也是无数老辈温哥华人的怀旧对象,现时正有一场保卫好莱坞剧院的活动展开。

霓虹已卸。

门前冷落。

就消费偏好娱乐习惯而言,一个时代就是一个时代。5年一代,80后鄙视85后。这家电影院坚持了80年,不易啊。卖票的似乎喜欢离观众近,在当年的上海,这玻璃可是扛不住挤的。

门上的直线,显得有些马虎。涂鸦点到为止,那蓝色的还透着些文艺。估计当年主要以放映第2或第3轮影片为主。上海虹口海宁路乍浦路口之前有个胜利电影院就是这样的角色。

进不去,就转到后边的巷子里,就整体外表而言,建筑本身并无可观。

一位强烈怀旧派的大作。好莱坞剧院的前途未卜,祝愿其能够坚持下来。然而,市场规律是没有办法的事。这样一家影院,有经济可操作性几乎是不可能的。像这么个非地标性的建筑,政府要动用纳税人的钱也几乎不可能。除非有冤大头愿意主动掏钱,提供年复一年的流水撑着。

有这么家影院,做到了。这是Granville街11路口的斯坦利剧院,于1991年遇到了拆毁的威胁。一番兴师动众后,有家烟草商出面掏钱整修之后,1998年重新开张。不过,到了2005年,法律规定烟草不能广告,千方百计才算找了家保险公司冠名。所以,现时戏院的全称叫“StanleyIndustrial AllianceStage"。无利不起早,哪有真送钱的,总要带着做广告啊(不过效果堪忧,受众面太小,这时文化责任感总也要起些作用)。

斯坦利剧院1930年建成,为摩尔样式(Moorish)ArtDeco建筑。所谓摩尔样式是19世纪中叶开始的时髦,造型语言来自于北非阿拉伯,以外墙拱券或小穹顶为符号。在此,两样都齐了。

加上几根线条,也算是Art Deco。省工,效果还不错。



老门面,挺张扬的。

之前有1216张座椅,改造之后只有650张,层次也上去了。当然现时主要用于观剧。在地产价格人工价格飙升的当下,如此之大的场面仅用来每个月演几场戏,周转不易。怀旧的成本确实也高。

老影院,拆的拆了,留下的不多。这是新西敏哥伦比亚街上的哥伦比亚剧院。当年的建筑水准一般,地面也相对廉价,之前排挡期的顶棚檐上,放着招揽婚礼的广告。此为婚嫁用具一条街,与时俱进必须左右逢源。

电影是不放了,有时还上演一些喜剧。给郭德纲提供场子感觉也够了。

哥伦比亚街上的这家和隔壁的派拉蒙戏院还有类似脱衣舞等儿童不宜的演出活动,估计晚间会有点人气。老了,活着不易,还要上下打点卖弄风情,更是难为他了。

拉拉杂杂地聊了些温哥华,也就是他人酒杯自家块垒的意思。

余幼居沪上八仙桥。那个地方过去是上海滩的娱乐业集聚地,除了有大名的大世界,还有很多影院剧场。譬如,金陵中路西藏路口的大众剧场、淮海路龙门路口的嵩山影院、淮海路成都路口的淮海、延安路嵩山路口的沪光、延安路龙门路口的上海音乐厅、大世界后面的青年宫影剧场,稍远的还有大光明、大上海、长江剧场、红旗电影院、浙江电影院、还有不怎么放电影的共舞台大舞台。这些字号是40年前的(老克勒当然还会记得老头子们起的更久远的名字,这里的老头子指黄老板或者杜老板),多在方圆两里的范围内,小时候都去过。余虽已年过半百,却至今还能回想起当年在对一场电影的期待中所渡过的略带焦虑的幸福时光。可惜所有的美好都不会永远,过去的“南征北战“或者”铁道卫士”不会再带来审美体验(可能除了些许怀旧功能,在下成年后好像没看过什么老片,留一个念想总是对的);时过境迁的另一个残酷现实是,所有的怀旧没有了投射的对象,电影院找不到了。俱往矣,不管是上海滩还是大洋彼岸的温哥华,老电影院除了少数几个还在艰难地喘息,多数已然灰飞烟灭。

怀旧还要趁早。

2014年10月4日


分享此文章

分享到微信

请在移动设备上打开微信“扫一扫”功能并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待微信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