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与火之歌:难舍难分,那一片峡谷草原和彩泉–黄石阿拉斯加行记

作者:Alwaystravel
阅读数:6105
发布:2016-09-30 03:30:09
  • 字号
  • 100%

冰与火之歌:难舍难分,那一片峡谷草原和彩泉--黄石阿拉斯加行记(3)

2015-10-10 09:54 Alwaystravel 阅读 0

         
 

 
   

拔寨启程,今天,就要离开黄石了。峡谷营地就位于黄石峡谷北缘大道(North Rim Drive)的出口处,但由于单行关系,还得开个2.4公里到南面的入口。

这条北缘大道入口不远有一条栈道,往下走大约600米下降180米就可以来到黄石下瀑布的边缘(Brink of Lower Falls)。上游的上黄石瀑布(Upper Falls)跌落33米后黄石河在此再度坠落94米,然后穿行于水墨画般的黄石峡谷之中。


 


黄石公园的名字,就来源于黄石河。至于黄石河名字的来源,很多人认为是因下黄石地区的砂岩断崖而不是黄石峡谷中由于火山地热经河水冲刷侵蚀而成的黄色岩壁得名的。


   

从下瀑布边缘上来时,可以看见远处的上瀑布,从这走1.2公里就可以到达上瀑布的边缘。


 

大峡谷国家公园南缘类似,这儿也有往返各观景点的步道。苍劲的岩壁前,略过一只鱼鹰(Osprey)。每年4-9月,鱼鹰(见第二张图中间偏左侧)飞来黄石筑巢,整个黄石公园内大概会有2-30只巢穴,而河谷区是它们的最爱。



  
 

在大道北侧有一条岔道通往灵感点观景台(Inspiration Point)。黄石大峡谷长38.6公里、宽约450米-1.2公里、深达244-366米。这里大约4公里长的部分可以说是黄石峡谷最多姿多彩的一段,温泉地热活动不断改变着峡谷岩壁的色泽,红、黄、白等颜色让人目不暇接。


    


离开北缘大道驱车4公里左转上南缘大道(South Rim Drive),艺术家点观景台(Artist Point)便坐落于路的尽头。抬头望去,下瀑布飞流直下,一道河曲又蜿蜒在雄阔的峡谷间。


  
  
火山地热造就了黄石峡谷独特的地貌和丰富的色彩,比起浑厚的科罗拉多峡谷,这儿虽然年轻许多,却也一样让人流连忘返。


   

穿行在海登山谷(Hayden Valley),远方草甸上散落着成群的野牛。驻足远眺,一头驼鹿消失在林间,而加拿大雁们在河边轻声细语。


   

很快,来到了一片火山地热区、位于公路东侧的硫磺大锅(Sulphur Caldron)。泥温泉扑腾扑腾冒着热气和泥泡,而一口"锅子"似乎已经干涸了。


     

在大锅的西南不远处,坐落着泥火山(Mud Volcano)。一条长约1公里的环型栈道通往小山坡上的各个地热景点,路边就能看到冒泡的泥锅(Mud Caldron),沿顺时针方向往上走,回头可以看到南侧的泥间歇泉(Mud Geyser)。



 


接着看到的是如打翻颜料一般的嗞热盆地(Sizzling Basin),上世纪70年代初,这儿的温泉喷发时随着二氧化碳蒸发造成稀薄的泥土发出犹如煎锅一样嘶嘶的吼声,盆地也就这么得名了。看着五颜六色,却是酸性极强的泥泉。




紧接着位于栈道右侧的是一口"搅拌锅"(Churning Caldron),原先只是一口温水池,但是70年代末的一场地震给这个温泉打了"兴奋剂",自1996年开始喷发便一直持续至今。


  


栈道的最远端有一口黑龙锅(Black Dragon's Caldron)和酸湖(Sour Lake),北侧酸湖的PH值达到了2.5,而黑龙锅(图中近端)的酸性比酸湖还要强。


 

回到出口前,栈道边有一座龙口温泉(Dragon's Mouth Spring),据说现在的活动比20年前减弱了许多。


  

离开泥火山,经黄石湖北岸来到了西拇指间歇泉盆地(West Thumb Geyser Basin)。西拇指位于黄石湖西侧,因其像手掌般的黄石湖中伸出的拇指而得名。这座盆地由17.4万年前左右的一次火山喷发形成,随后黄石湖水灌入造就了如今的西湾,因此岸边的湖水中仍能看到活动的间歇泉。


   



西拇指间歇泉的几十口间歇泉和温泉分布在东南-西北走向的环形栈道周围,泊好车沿逆时针溜达一下。


 
 

在栈道的南侧尽头,坐落着地震仪池和蓝钟池(Seismograph & Bluebell Pool)。这两个池子原先叫做蓝池,1959年黄石里氏7.5级地震后,有人认为现在的这个地震仪池当时可能的异常活动记录到了地震现象,所以就变成了现在的两个名字。


 
  

这儿的温泉从30多度到超过93度,别看这口波澜不惊的湖边温泉(Lakeside Spring)毫无热气,说不定也是暗藏杀机。就在游览西拇指的时候涌入一波国内来的旅游团,有位阿姨居然打算走下栈道踩在地热层上拍照,幸亏被人大声喝止。


 

岸边突起的两座便是湖岸间歇泉(Lakeshore Geyser),上世纪初的时候最高喷发到15米。看到这么多访客,大的一口扑腾着欢迎大家。


  

接着看到的是钓鱼锥(Fishing Cone),当初人们站在这个间歇泉锥上钓鱼,钓上来的鳟鱼什么连鱼钩都不去掉便放入间歇泉里煮,这种现钓现煮的故事很快传了开来,这座间歇泉也因此成名。不过不少钓鱼者不小心就被滚烫的泉水烫伤,现早已不允许在此钓鱼了。


 

栈道拐角处有一座黑池(Black Pool),原先池内生长着黑绿色和棕色的嗜热菌,因此池子看上去呈黑色,不过1991年夏天池水水温升高杀死了这些细菌,现在看到的黑池便是蓝宝石色了。

     

黑池的对面有一座漂亮的深渊池(Abyss Pool),深达16米,是黄石公园内最深的一座温泉(之一)。池子水温达77度,颜色会随着时间和光线在绿宝石、蓝宝石等色彩间变幻。


    

 

该走了,黄石。说再见的时候,总那么难舍难分。


     

驱车一个小时由西拇指来到大提顿的杰克逊湖旅馆(Jackson Lake Lodge),下午的光线让提顿山懒洋洋地遮起了面纱。还是搞点吃的吧,就去Pioneer Grill整个当地特色:野牛肉汉堡。味道不错哦,比提顿山强多了。


   

夕阳西下,一路狂奔,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分享此文章

分享到微信

请在移动设备上打开微信“扫一扫”功能并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待微信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